每一次核試驗,96歲中國“核司令”程開甲都親到一線,甚至爬進爆心,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從研究水煤氣合成液到火箭推進劑,再到化學激光,86歲的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張存浩幾經改行,他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他“因為祖國需要”數次改行
  他是化學激光的奠基人,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
  1月10日,這位86歲的老人贏得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張存浩1928年生於天津,1947年獲得中央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48年赴美,先入愛阿華州大學,後轉入密西根大學。1950年,他剛剛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朝鮮戰爭打響了。1951年春天,他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正式開始了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60多年的科研經歷,不同階段,他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但共同目標就是滿足國家需求。
  上世紀50年代,剛剛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張存浩,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激化,迫使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沒見過火箭,沒見過發動機,他又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的研究。
  上世紀70年代,他又一次“改行”,科研工作集中在條件上一無所有,又需要集成多個學科知識的激光領域的研究。
  他的每一次“改行”,都是為了任務性科研,他說:“從青年時代起,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獻身科學 永做“有激情的人”
  張存浩認為科學是一個充滿驚奇與驚喜的世界,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有激情的人”。
  1986年到1990年,張存浩出任大連化物所所長,開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學術生涯。
  1991年到1999年他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倡議設立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是我國科技管理部門中第一個倡議設立專門從事學風管理的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這些倡議,贏得了科技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贊譽。
  “在‘國家需求’與‘自由探索’間找到平衡”
  一生都在圍繞國家需求搞科研的張存浩,不忘指導和培養年輕人。他說,時代發展了,應該在“國家需求”與“自由探索”間找到一個比例的平衡。他把獲得的何梁何利獎金和講學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贈給了大連化物所設立獎學金,以此激勵更多的青年學者發奮學習、獻身科研、報效祖國。
  閑暇時間他喜歡唱歌、散步,更多的時間則還是在看書學習。
  如今,他不顧年事已高,仍活躍在科學研究最前沿,繼續追尋著他那強國富民的科學報國夢。
  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
  他敢爬進最危險的核試驗爆心
  50年前,中國西部的戈壁上空騰起巨大蘑菇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聲東方巨響的背後是當時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嘔心瀝血的堅守與奮鬥,其中就有一個傳奇的名字——程開甲。
  作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和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院士為我國原子彈、氫彈以及30多次核試驗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50年後,這位96歲高齡的科學巨匠登上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台。
  參與30多次核試驗
  1960年夏,經錢三強親自點將,南京大學教授程開甲調進了我國核武器研製隊伍。自此,已在學術研究上建樹頗豐的程開甲在學術界銷聲匿跡幾十年。
  1962年,程開甲成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總負責人,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豎井試驗等多種試驗方式的30多次核試驗。
  從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羅布泊,到回北京定居,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時光獻給了茫茫戈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每次核試驗任務,程開甲都會親自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去檢查指導技術工作。他多次進入地下核試驗爆後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最危險的爆心。
  有一次,程開甲來到一個施工現場。因為洞內極其惡劣的高溫、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險,技術人員極力勸阻。程開甲卻說:“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嗎?我只有到實地看了,心裡才會踏實。”
  最後,他穿著簡陋的防護服,頂著昏暗的燈光進入坑道。他一邊詳細地觀察詢問,一邊囑咐科技人員一定要把現場資料收集齊全,仔細觀察記錄每個現象。
  程開甲說,他每次進洞都會有新收穫。每看到一個現象,都會增加對地下核爆炸現象和破壞效應的感性認識。這使他對下次試驗方案有進一步考慮和新的設計。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核試驗研究所成立之初,從全國抽調了一批專家和技術骨幹。第一次核試驗,立下大功的測量核爆炸衝擊波的鐘錶式壓力自計儀,就是程開甲鼓勵林俊德等幾名年青大學生因陋就簡研製的;同樣,我國第一臺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也與他大膽將這一高難度項目放心交給邱愛慈不無關係。
  對於自己獲得的很多榮譽,程開甲說:“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功勛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對整個核武器事業和從事核武器事業團隊的肯定。”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
  鏈接
  獲最高科技獎秘訣
  秘訣一要長壽
  最高科技獎至今有24位得主,獲獎者獲獎時平均年齡82.5歲,年齡最小64歲,近六成在80歲以上,最大為96歲。
  秘訣二 做院士
  獲獎者都是院士身份,出自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略多一點,代表了我國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水平。
  秘訣三 是海歸
  獲獎者幾乎有八成都有國外求學經歷,包括在國外獲得學歷或者科學獎勵稱號的經歷。
  秘訣四 行業要尖端
  航天、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是國家近幾年發展的重點,也是獲獎熱點。
  秘訣五 事業關乎民生
  解決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者的一種獎勵,有三位農業專家獲此殊榮。
  秘訣六 生在“長三角”
  從獲獎者出生地域分佈上看,省份之間極不平衡,1/3的獲獎者出生地為長三角地區。
  據法制晚報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鄭國鋒】【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待我掌握“秘訣” 也獲大獎可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g92zgpr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